887700线路检测中心-欢迎您
江苏大学门户 ENGLISh
 
  1. 1
  2. 2
  3. 3
  4. 4
  5. 5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专业设置
教学实践基地
专业评估与认证
研究生教育
专业设置
研究生实践基地
留学生教育
留学本科生
留学研究生
教学成果
本科生教学成果
研究生教学成果
精品课程
专业设置 887700线路检测中心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正文
 
工程力学专业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类别:力学类  专业代码:080102

  培养目标:本专业指在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力学专业知识,较强的力学建模、工程计算和实验的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具有必要的工程知识与技能。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和高素质等显著特征的力学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业部门中与力学相关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管理工作,能够适应多元文化与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能够主动发挥力学学科的先导性、基础性在机械和航空航天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发展中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毕业后,能够胜任解决工程领域关键技术问题,成为所在单位部门的工程技术或管理骨干。

  毕业要求

  1.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2.了解力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力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先导性和重要推动作用,初步了解力学交叉研究开拓新的学科生长点的能力;
  3.掌握工程力学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等基本内容,了解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挑战,初步具备从中提炼关键力学问题并利用基本力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利用力学思维对自然和工程问题进行机理性和定量化的建模与描述,明确各种力学理论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5.掌握基本的力学实验与数值计算技能前者包括理论力学及材料力学等基础力学实验与结构健康监测和微纳米测试等方面的最新实验技术。后者要求具有使用数值模拟软件或编程计算典型工程力学案例的能力;
  6.初步掌握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7.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获取、加工和应用力学及相关信息;
  8.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9.能够就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中的力学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0.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

  主干学科:力学

  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无损检测、复合材料力学

  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八年,工学学士。

  毕业学分要求详见“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深造机会:该专业所在学科在我校设有力学一级硕士点,力学一级博士点及力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以免试推荐,直接攻读校内外本专业及其它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也可申请攻读国外名校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目前该专业所在学科有博士生导师9人和硕士生导师28余人。

  就业状况及趋势:工程力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非常广泛。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

   

   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20版).pdf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
院史沿革
校友风采
师资队伍
研究生导师
学院教师
兼职教授
人才招聘
人才培养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教学成果
精品课程
 
学科科研
学科建设
科研平台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社会服务
 
实验平台
实验室
管理制度
先进仪器
 
党群工作
组织机构
党建动态
分工会工作
关工委
实践专栏
光荣榜
学生工作
工作团队
规章制度
科技创新
就业创业
团学风采
致远工作坊
下载中心
各类表格
教学文件
学工文件
 
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 邮编: 212013 电话:0511-80611110 邮箱:tmlxxy@ujs.edu.cn